原标题:科技特派团助力新平魔芋产业发展
从省内外搜罗而来的魔芋品种,在玉溪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内生长良好。
近年来,魔芋种植越来越受山区农户青睐。然而,魔芋种植难度大、病虫害难防的问题,又令许多农户望而却步。2023年8月,由省、市、县12名专家和科技人员组成的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团进入新平县,围绕发展壮大当地魔芋产业的目标,从种植到加工开展帮扶服务。一年来,科技特派团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
魔芋迎来好年景
秋意渐浓,魔芋迎来了采收期。
中秋刚过,新平县建兴乡磨味村村民鲁东记开始采收自家的魔芋。前两年,他家种植了11亩魔芋,因为去年魔芋收购价只是3元左右,所以鲁东记没有采收,任由魔芋留在地里继续生长。好饭不怕晚,到今年,魔芋一开始收购,就卖到了每公斤5.8元。虽然鲁东记把未长大的魔芋都留下作为明年的种芋,但每亩还是收了2吨左右,他家因此收入超过12万元。
罗学云是新平县戛洒镇腰街社区的一名农民,作为当地闻名的魔芋种植大户,近年来,他不仅从事魔芋规模化种植,还利用多年积累的人脉和信息,从事魔芋的购销。罗学云告诉记者,9月中旬以来,他已在戛洒和建兴一带收购魔芋近200吨。
罗学云介绍,今年新平县收入过万元的魔芋种植户比比皆是,一方面得益于年景好,虽然入夏前有过一段时间干旱,但基本算得上风调雨顺;另一方面是因为专家的帮扶,农户种植技术普遍提升,无论在品种选择、施肥,还是病虫害防治方面,都进步明显。
如何赶走“拦路虎”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马文彬告诉记者,魔芋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品,作为低糖低脂的保健食品,近年来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同时,魔芋富含大量可溶性高膳食纤维和魔芋多糖,其加工产品魔芋精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新平县林产工业管理站站长何丽介绍,新平县林地面积广大,在1300米以上中高海拔山区,仅核桃林地就有近50万亩,很多山区群众先后尝试过林下魔芋种植。然而,由于品种选择、病害防治及种植技术等方面原因,魔芋种植户普遍效益不高,让众多想加入魔芋种植的农户望而却步。
种植难,成为魔芋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2023年8月,云南省新平县林下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举行启动仪式,由省、市、县12名专家和农科人员组成的科技特派团队将用三年时间,围绕当地魔芋种植及其产业发展短板,开展技术攻关及全方位服务,提升魔芋产业发展水平,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作为云南省科技厅在我市实施的5个科技特派团项目之一,林下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团的中心任务是,围绕服务新平县魔芋全产业链建设,在生物育种、品种布局、生态模式、精深加工、技术标准等关键领域,加快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打通科技进村入户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魔芋全产业链中的转化应用,实现林下产业从抓推广向抓科技、抓生产向抓链条、抓产品向抓产业、抓环节向抓体系的转变,最终目标是加工深度从食品到制品,产业模式从粗放到集约,产业发展从单一魔芋到林下魔芋、林下药材等生态循环利用,有效提升魔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协同推进魔芋全产业链标准化、绿色化、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产业链与生态链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新平县魔芋产业发展水平。
解决种植难问题,成为科技特派团最紧要的任务。
攻关魔芋种植难题
帽盒村是革命老区,新平县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2024年,帽盒村10余名农户共种植魔芋252亩。
今年6月28日,云南省新平县林下魔芋产业科技特派团在建兴乡帽盒村举行现场观摩培训会,向30余名山区群众传授玉米套种魔芋技术。
围绕如何种好魔芋,科技特派团还在新平县开展了一系列的品种、肥料和病虫害防治试验:在古城街道白家寨5亩核桃林下,开展8个魔芋引进品种的种植试验;在平甸乡费贾村蚂蟥箐开展百亩核桃林下魔芋标准化种植试验;在古城街道白家寨和水塘镇旧哈村开展10亩“魔芋—滇黄精”轮作种植试验;另外,依托玉溪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对收集种植的40余个魔芋种质资源开展生物学鉴定,选育优良品种。
一年来,科技特派团举办技术培训3期,帮助300余名基层农科人员、魔芋种植户掌握科学种植方法,熟悉“核桃+魔芋”“玉米+魔芋”等种植模式及其技术要领。此外,科技特派团还在魔芋生长的关键时节适时开展田间指导服务12次,深入林荫下、地头边,为魔芋种植户送上水肥管理、病虫害和草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200多名魔芋种植户先后得到专家的指导和服务。
戛洒镇耀南村徐家寨小组杨连珍一家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家共种植6亩魔芋,今年每亩有8000余元进账。杨连珍告诉记者,多亏有了专家多次的指导和帮助,自家魔芋才会种得顺风顺水。(邢定生)